万亿氢燃料电池市场爆发在即,捷氢科技的攻与守
“碳中和”正在引发新一轮的能源革命,一场围绕着碳中和的新能源晋级赛正在悄然拉开帷幕。
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之下,在汽车领域,氢燃料电池技术正迎来提速发展。
多家车企巨头都纷纷推出各家的氢燃料电池车,不管是在商用车上,还是在乘用车上,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落地应用都在加速。
2021年,或将成为氢燃料电池爆发的元年。新风口之下,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现状到底如何?企业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氢燃料电池在乘用车上的应用,主要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钛媒体近期专访了捷氢科技副总经理侯中军博士,在他看来,国内氢燃料电池的市场增速正在加快。国家出台的相关补贴政策,实际上是给氢燃料电池技术未来几年市场规模的增长,划了一条基准线,他认为,这个基准线是一个保守线,更乐观地来看,应该会超过这个基准线。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源消费将占总能源需求的18%,市场规模超2万亿。
随着近期在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公布的多项政策中,有关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陆续推出,让长期雷声大雨点小的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成为继锂电池后的又一即将爆发的风口。
这也成为车企抢滩氢燃料电池市场的原因之一。捷氢科技成立于2018年,承载着上汽的氢战略,为行业提供燃料电池产品及服务。
在这场新一轮的能源革命之下,捷氢科技有着自己的攻与守,那就是目标明确进攻氢燃料电池市场,但也守着那份初心,以加快燃料电池产业化为己任,致力于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开创氢能时代新篇章。
目前,捷氢科技主要为行业提供燃料电池产品及工程服务,已完成多款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的产品开发,功率涵盖30kW~140kW以上,并广泛应用于乘用车、轻型客车、城市客车和轻中重型卡车等诸多领域。
2020年3月,捷氢科技上海新园区项目于嘉定氢能港正式开工。建成后园区将实现研发办公、测试验证、生产制造、氢气供应四大功能,预计一期产能将达到12,000台套/年。
商业上已实现落地,技术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根据侯中军的介绍,目前捷氢科技的开发方向主要聚焦于做大功率、长寿命、低成本的燃料电池的电堆和系统技术。在技术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已经发布的量产产品上,如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PROME P3X、燃料电池电堆PROME M3H(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
具体来看,在PROME P3X上,捷氢科技实现了车规级、高性能、高可靠、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发出了一个低成本的系统架构。
同时,PROME P3X系统额定功率为117kW,具有一体化集成、高功率密度、高耐久性、高可靠性和强环境适应性等优点。
PROME M3H则具有更高的集成灵活性,同时支持纵向布置和横向布置,且支持客户定制;同时,得益于高效的能量转化,PROME M3H电堆可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的全功率驱动,覆盖各种路况和工况下整车的全动力需求。
目前,PROME M3H和PROME P390产品已应用于多车型平台,全面覆盖乘用车、轻型客车、城市客车和轻中重型卡车等不同领域;2020年已实现多区域、多应用场景、规模化广泛落地运营。
具体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目前捷氢科技所配套的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行总里程已经超过了550万公里。
其中,上汽大通MAXUS FCV80是国内最早实现商业化的燃料电池宽体轻客,在上海、佛山、抚顺等11个城市为客户提供绿色出行服务,车队规模超过400台,单车运行里程最高超5.6万公里。
另外,申沃燃料电池客车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示范运行项目指定用车,于2018年年底起在上海嘉定114路公交线路上开展商业化运营,作为上海首条燃料电池公交线路,上海嘉定114路车出行率超过96%,单车运行里程超过9.6万公里。
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乘用车上的落地之难
整体来看,当前,氢燃料电池技术更适合在商用车上进行商业化落地应用。
相比商用车,将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乘用车上应用,将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在侯中军看来,燃料电池技术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上的应用,在技术上的挑战,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性。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在商用车上可能会更强调更强的耐久性,更大的功率;但在乘用车上,这个更低成本,要求它的空间布置、功率密度、散热等要求更高,这些虽然是技术在侧重点上的有所差异,但侯中军认为,这些都不是太大的挑战。
侯中军指出,现在捷氢科技的产品开发都是基于平台开发的,现在这些产品其实对商用车、乘用车在技术上都会兼顾。
他认为,乘用车和商用车现在面临的主要的挑战,更多的来自于商业上和基础设施的要求上。
“目前,我们在推广的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市场上比较可行的是商用车这样一个场景。”侯中军说。
这背后主要的原因,一方面,商用车一般是To B的业务,而To B的业务在整个燃料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上,和最后的运营服务上,它的盈利性可以测算出来。
另一方面,商用车这种业务,它对于基础设施加氢站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因为氢燃料电池车续航里程比较长,商用车的路线相对固定,不需要太高密度的加氢站。
因此,在当前加氢站这些基础设施网络密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商用车的市场还是比较有机会的。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出行的这种路径是非常随机的,对加氢站网点的密度要求非常高。
“这就导致目前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乘用车领域的商业开拓,还是有一点早。”侯中军指出。
未来规划和布局:左手商用车,右手乘用车
据侯中军透露,捷氢科技也在启动下一代产品的开发,预计今年8月,将会发布第四代电堆和系统产品。
侯中军向钛媒体强调,捷氢科技的产品不只为上汽集团提供燃料电池产品,也服务于其他有需求的主机厂和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商。
目前,捷氢科技PROME品牌的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产品及工程服务,已与上汽大通、跃进、红岩、申沃客车、中车时代电动、吉利汽车、福田戴姆勒、国创中心、德燃动力和氢雄等诸多整车和相关零部件企业达成合作,应用于乘用车、轻型客车、城市客车和轻中重型卡车等车型。
未来五年,根据上汽的氢战略,将力争实现“十、百、千、万”四大目标:即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 以上。到2025年,上汽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将实现累计销量达到万台套,成为国内自主燃料电池系统的领导者。
上汽集团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定了一个大目标,捷氢科技在这个大目标之下,也有自己的小目标。
侯中军告诉钛媒体,捷氢科技核心团队历经三款不同量产乘用车的开发,在整车及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及电堆技术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目前主要着眼于在商用车上进行应用场景的布局。同时,捷氢科技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上的市场规模推到万级甚至十万级,这样基础设施也同步发展,基础设施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密度也就会越来越大。
当基础设施的密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侯中军表示,捷氢科技可能也会大力去推进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乘用车上的商业化落地应用,这样就能实现“车和站”一个联动的局面。
在侯中军看来,现在着急推乘用车,可能会出现车型上市之后,运营受到加氢站的限制,但可能在商用车相对普及之后,加氢站对乘用车也可以同步来支持,同时再逐步增加加氢站的数量,这样就可以使乘用车的商业化落地应用更加顺畅一些。
小结
当被钛媒体问及今年是否会有科创板计划,侯中军表示,“捷氢科技成立之初,集团就要求我们走市场化的道路,在资本市场上来运作,肯定是我们的方向,但详细具体的进程,还是要以集团公告的信息为准。”
在科创板大热的当下,当很多科技企业都在寻求上市的大环境之下,得益于背后的上汽集团,捷氢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资金的压力,虽然有上市的想法,但并未激进,更多的还是将关注重点放在了技术的研发、市场的开拓之上。
捷氢科技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姿态,而展现给外界的形象,也一直都是低调、注重技术研发、踏踏实实做产品的一家氢燃料电池企业。
随着氢能风口而至,捷氢科技在技术上的储备,必将在市场中得到进一步的认可。
(本文转载自钛媒体APP,作者:张敏)